全国学校体育工作座谈会发言摘登
突出特色引领,促进多元发展。围绕学生体质健康和运动兴趣,以校园足球和冰雪运动为突破口,促进学校体育发展。在特色项目引领下,形成了51个体育运动项目,促进学校体育蓬勃发展。不仅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清华大学附属中学等全国知名中学体育成绩卓著,普通中小学也是特色鲜明,在棒垒球、曲棍球、健美操、跳绳等全国比赛中都取得了优异成绩。
今后,海淀区仍将多措并举,实现学校体育特色的可持续发展和跨越式发展。
落实体育工作基本标准 全面提升体育育人水平
浙江大学
浙江大学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立德树人和建设体育强国的要求,把握学校体育工作的发展定位和改革方向,严格执行教育部《高等学校体育工作基本标准》,积极构建具有浙大特色的体育工作新格局。
牢固树立体育育人理念,强化体育工作在立德树人中的地位。学校将促进学生身心健康、人格健全作为培养德才兼备优秀人才的基础性工作。强化组织领导,组织开展了全校性的教育教学大讨论,进一步明确了体育在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强化系统规划,制定《浙江大学“十三五”体育建设规划》,出台体育成绩评价办法等文件,将学生体测成绩作为评奖评优、毕业的重要依据,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有机融合。
不断创新体育育人模式,推动体育工作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深化“教知识、传技能、练素质”三结合的教学方式,不断推进体育工作改革创新。加强体育专业建设。学校设有体育学系,拥有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点、体育一级学科硕士点,加大体育研究力度,为提高体育人才培养质量和体育教学质量提供理论支撑。完善体育课程体系,探索体育运动俱乐部会员制,实现学生体育运动从被动到主动的转变,使课堂体育教学向课外体育、校友体育、社会体育服务延伸。
构建体育育人长效机制,提高大学生强身健体的自觉性和实效性。构建学校、社团、院系三级联动的校内体育竞赛与活动机制,每年举办体育赛事和活动上千场,参与师生超过20万人次,形成竞技体育引领带动群众体育的良好局面。促进长效锻炼,要求每名本科生每学年参与课外锻炼不少于120次,并全面配套启动“健康之友”制度;通过“传统体育+互联网”等方式,科学管理学生体质健康测试,学生体质健康合格率连续3年稳定在95%以上。
学校将继续按照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育人目标,进一步配置资源、巩固优势、落实责任,努力开创学校体育工作新局面,为建设健康中国、体育强国作出更大贡献。
坚持“体”“育”并重 强身体素质促全面发展
南开大学
南开大学从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出发,继承和发扬南开的体育传统,坚持“体”“育”并重,坚持把增强学生身体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摆在重要位置,近年来大力创新体育教育的形式内容、方法途径,大力促进体育与德育、智育、美育的紧密融合,多途径、多渠道引导学生自主投入体育活动,不断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强化制度保障,加大政策支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能动性。明确把体育作为南开“公能”素质教育中德智体美四育融合的关键一环,作为培养“公能”人才的重要载体,提出打好体育改革的“组合拳”,让体育成为全体南开人的自觉行动。建立健全学校层面的领导机制、学院层面的责任落实机制、教师和学生的参与机制以及队伍、经费、设备等保障机制。
建立学生体质健康状况跟踪指导和监测评价制度,为学生开具《南开大学体质测试成绩单》,记录各学年度体质测试成绩,并载入档案;把学生的体育能力、体质健康状况和日常活动中的体育道德修养纳入“公能素质”综合评价体系。
创新工作思路,丰富教改内容,拓宽学生参与体育锻炼的有效途径。为进一步落实南开“公能”素质教育,推进“课内外一体化”“三自主”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使每名学生在校期间能够掌握两项及两项以上体育技能,学校紧紧围绕学生的体育兴趣点,打破传统的必修课程教学模式,设立了体育课程组,开设初级班、高级班专项课程,重新规划考核方式,实施多维度综合考核,课堂出勤、专项技术测试、身体素质测试、课外体育锻炼情况、理论考试等成为体育课成绩评定的主要内容。形成了以跑步为主、其他类型为辅的课外体育锻炼方式,并将课外体育锻炼记入体育课程成绩,督促学生切实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提升学生身体素质。
学校依托线上线下等多样化的工作载体来丰富学生体育锻炼的渠道,使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繁荣,“走下网络、走出宿舍、走向操场”成为越来越多南开学生的自觉行动。
夯实基础多元推进 彰显校园足球育人功能
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金桥学校
在郑州市金水区“一校一品”建设进程中,学校结合传统体育特色、师资、学生、场地现状,将国家课程足球项目进行深度校本化开发,夯实基础、多元推进,彰显校园足球育人功能。
强化“两个突出”,夯实基础,确保校园足球系统推进。一是加强顶层设计,突出科学性。探索实施学生足球技能和体能相互促进的校园足球“五步走”策略:“社团开发教材—课堂学习技能—课外练习巩固—课间强化提高—社团提升水平”;创新实施体育课程“442”课时分配模式,每学期体育课时的40%进行“乐享足球”教学、40%进行基础技能项目教学、20%作为教师自选项目进行教学。二是注重体育教学,突出针对性。组织教师编写校本教材,坚持常态开展体育随堂课观摩教研活动。
构建四个平台,多元推进,激发校园足球发展动力。一是以大课间为平台全员参与,秉承“大课间就是一节体育课”的设计理念,在30分钟内,为学生提供全员参与平台。二是以校内联赛为平台常态开展,建立“小球星十级达标制”,全体学生逐级达标。三是以社团培优为平台辐射带动,社团注重梯队化、层次化。四是以创新活动为平台营造氛围,每年的“足球文化节”,实现“班班有球队、天天有球赛”。
发挥两项功能,拓展评价,保障校园足球科学发展。一是以评价促发展。建立“乐享足球”多维度评价体系,实行个人、班级、校级三级评比奖励制度;每周开展“大课间”评比活动,设立“明星班级”;建立班级微信群,实时互动。二是以评价促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测试和体检常规举行,最终测试结果形成反馈报告,公开解读。
注重三项效果,全面提升,彰显校园足球育人功能。一是强技能。学校在郑州市金水区近3年学校体育学科教学质量抽测中优秀率呈快速上升趋势。二是升体质。校园足球的开展,减少了学生体重不良率、减缓了肺活量和视力的下降比。三是塑人格。2013年起每年选派足球队员出国交流、互访。
育体育人 强体健心
四川省成都市华阳中学
华阳中学自2001年创办以来,以人本关爱教育思想引领,把学校体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发展身心素质、奠基学生终身发展的突破口和着力点,以“育体育人、强体健心”为主线,走出了一条学校体育特色发展之路。
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突出体育优先发展的重要地位。确立了“育体育人、强体健心”的体育理念,把握体育的育人本质,不仅要让学生养成锻炼习惯、增强体质,还要培养积极的心态、良好的品质、健全的人格。把学校体育与心理教育、品德教育等学科教育结合起来,奠基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强化师资,全面提高体育教师的地位和待遇。把体育摆在与语数等学科同等重要的地位,加大体育教师的培养激励力度。
认真落实国家、省市“阳光体育”精神,夯实体育课改革、大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三个着力点。一是强力推进“走班制”,构建体育与健康课程“强体健心、三维七段”教学模式。在学习引导、自主体验、激励评价、愉悦身心等七段教学中,融入育体、育智、育情三维目标。二是将“每天锻炼一小时”落到实处。采取条块结合、错时用地的方法,多措并举,保证每天除有体育课的班级外,其他学生都能到运动场参加体育锻炼。三是课外体育活动做到“班班有活动,人人有项目”。因地制宜开展田径、太极拳、广播体操等体育活动,自主开发了啪啦舞、手语操等校本体育活动,并按学生兴趣爱好建立了9个体育社团,力求让每名学生都有适合的项目。
注重“普及提高”,实现校内体育竞赛三个转变。一是变少数参与为全校学生共同参与。二是变学生个体参与为师生共同参与。三是变单纯竞技体育为竞技与趣味结合的综合运动会。
着力培养“敢于迎接激情挑战”的学校体育精神,丰厚学校“育心”文化的内涵。一是在体育场馆设置体育励志标语,营造昂扬向上的运动氛围。二是在学校体育节中,每名学生都参加至少一个项目,在运动中培养意志品质。三是引进专业学生运动员,将永不服输的韧性品质植入班级文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